經濟日報:灣仔繞道通車 創新減排可期?

2019-01-14

中環及灣仔繞道(繞道)即將通車。這項基建旨在疏導中環至灣仔一帶的繁忙交通之外,亦同時造就了處理市區核心地帶空氣污染問題的契機。

中環灣仔繞道全長4.5公里,其中近八成(由中環至北角)屬隧道路段。路政署指繞道共設有8組先進且全球規模最大的空氣淨化系統,分別安裝在中環、灣仔及銅鑼灣3座通風大樓內,會透過「靜電除塵器」(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)及「活性炭」(activated carbon)裝置,將車輛所排出的懸浮粒子(PM)和二氧化氮(NO2)「吸走」。

系統預計能過濾並去除八成上述污染物後,才將經過淨化的空氣排出隧道外,保障隧道使用者之餘,期望能減低對周邊市區及人口的健康影響。

中環至銅鑼灣一帶的空氣污染問題一直令人困擾。《2017年香港空氣質素報告》顯示,二氧化氮的「一小時平均值」在2017年內超出「空氣質素指標」達126次(中環)和272次(銅鑼灣);而其「全年平均值」亦超標一倍以上。而在銅鑼灣所錄得的可吸入懸浮粒子(PM10)和微細懸浮粒子(PM2.5)的「全年平均值」,則是全港16個空氣污染監測站所錄得數據之中的「最高值」!

由此可見,中環至銅鑼灣一帶的空氣質素長期處於惡劣的狀況。假如繞道能如期有效將繁忙的交通分流,並將車輛廢氣集中在隧道管道內進行過濾處理,無疑是一個創新的末端減排方案。問題在於,空氣淨化系統是否能發揮預期的效果?

鑑外國經驗 淨化系統成效待確認

法國「隧道研究中心」早年計劃為當地白朗峰隧道(Mont-Blanc tunnel)裝設同類型的空氣淨化系統之前,進行了一些資料分析。其研究報告發現,「靜電除塵器」的使用在全球並不普及。雖然挪威、德國、奧地利、意大利、西班牙、日本、南韓、越南和澳洲等地,均有安裝「靜電除塵器」或進行過不同規模的試驗,但大部分安裝「靜電除塵器」的目的,只是為了改善隧道內的能見度而已,而這類型的安裝方式與運作並不會對周邊環境帶來顯著改善。

而與香港一樣,將「靜電除塵器」安裝在排風口位置的,以降低隧道排放的空氣污染濃度為目的,就只有日本、挪威、意大利、西班牙及法國5個地區。

2010年,澳洲於其M5隧道進行了一項研究,結果發現,空氣淨化系統在運作上出現不少技術性困難。例如氣流速度的控制和不同組件(離子器、過濾板、風扇)間的操作規格未如理想,以及過濾後的空氣被殘留在管道內的塵埃玷污等。

澳洲當局完成為期56星期的研究後,衡量到能源使用及經濟效益等因素,最終決定放棄使用該空氣淨化系統,而是改為禁止高污染車輛進入隧道而已。

除澳洲之外,挪威亦由於系統表現欠佳而停止了所有「靜電除塵器」的使用;西班牙M30隧道由系統安裝初期每天運作20小時,到了後期縮短至每星期只運作數小時;日本大約有10條隧道裝有「靜電除塵器」,但使用率只有3%至20%不等,聲稱是因應車輛數目及空氣質素而定。

法國的研究報告除了指出「靜電除塵器」的種種技術挑戰之外,亦總結說難以判斷「活性炭」技術是否能有效去除隧道內的二氧化氮。

適時披露數據 定期檢討改良

看來,繞道的空氣淨化系統能否達到如生產商所示的預期效果仍有待確認。不過,政府在興建大型項目時能夠顧及環境因素、勇於嘗試新技術、會參考並檢討外國經驗後將之進行改良和提升運作規模;相比過去許多的政策項目,要花十數年或更長時間,重複進行「研究—檢討—諮詢—再研究」的情況,筆者認為繞道的空氣淨化系統計劃,實在是香港較為罕見並且值得鼓勵的例子。

我們期待署方能跟進系統的表現,適時披露有關隧道空氣質素和能源效益的相關數據,並作出定期檢討和改良,以便考慮系統的成效及是否適合將系統應用在其他隧道網絡,擴大對公眾健康的保障。

 

撰文 : 黃潔文博士 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研究所高級傳訊經理(環境項目)
欄名 : GREEN FORUM

評論登於: https://paper.hket.com/article/2250454/%E7%81%A3%E4%BB%94%E7%B9%9E%E9%81%93%E9%80%9A%E8%BB%8A%20%E5%89%B5%E6%96%B0%E6%B8%9B%E6%8E%92%E5%8F%AF%E6%9C%9F%EF%BC%9F?mtc=70047 

 

What to read next

DOWNLOAD PRAISE-HK-EXP APP
APP STORE
GOOGLE PLAY

CLICK HERE <

CLICK HERE <